亲,今天不可以说ldquo端午快乐
来源:网络综合,版权归原作者 首先,小伊要祝大家端午安康! 切记不能说“端午快乐”哦 具体理由戳下图 其实,关于端午 有这么个谜题一直未解: 端午的由来到底源自哪里?不是屈原?! 听过最新鲜的理论就是:端午来自白蛇传? 什么鬼? 人家只是端午节给白素贞喝了一杯雄黄酒,再说那时的宋朝已经有过端午的习俗了! 所以,端午来自白蛇传纯属瞎扯! 还有这么几种说法: 端午驱瘟除疫说 端午躲避兵灾匪祸说 端午纪念地方功德人物说 最常见: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说 真相是什么呢?有这么一种说法,较为信服(仅供参考):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而且! 吃粽子貌似也和屈原没关系: 早在春秋时期就吃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屈原可是战国末期的人物了,看过《芈月传》的人都知道! 说起粽子, 小伊还得告诉你,端午可不仅仅是吃粽子,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做—— 端午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 古时,老北京有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的习俗。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下午要去金鱼池、高粱河、满井或东苑等地游玩。 《金史礼志》上载: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个节日里,皇帝要举行拜天之礼。行过拜天礼后,宫廷要进行骑马打球、射柳的游戏。 3、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这一习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4、佩长命缕 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 5、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6、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了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7、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又以其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8、躲端午 指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节。在汉族民俗中,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恶日,禁杀生,行房事。 9、跳钟馗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到了清代,江南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10、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这里普及一种饼,可以一吃: ﹀ ﹀ ﹀ 五毒饼五毒饼是汉族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 主要食材:樱桃,荸荠,桑椹 吓死宝宝了!刻有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五毒”形象的饼?怎么吃? 段誉吗?专吃毒物,以毒攻毒,至百毒不侵,谁给我一个王语嫣这样的女神,我也不吃! 小编彭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naia.com/snzz/10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FM892ldquo虫rdq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