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那些美到极致的香囊,文化你们都知多少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m.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香”,代表着美好与善良,在没有香水的中国古老岁月里,先人们灵感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将传统农耕文明中的纺织艺术与香料、花草相结合,集功能性与审美性于一身,精美实用的香囊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中国特有香囊文化。 香囊除了用于香疗驱虫辟邪,从皇家到百姓,都是极为风雅的艺术享受之一。 古人信奉用香气养性,用香治病由来已久,名医华佗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包,悬挂在居室内,预防肺结核。 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还有佩“绎囊”,“避疫气,令人不染”的记载。 《本草纲目》里记载,芳香药可以通过肌肤、穴位、经络等途径渗入人体,从而起到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的作用。 1 千年香囊文化,诗意悠久 香囊又称荷包、香袋、花囊,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佩戴了。 《礼记·内则》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这里的“容臭”就是指香囊,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成年男女向父母行礼时,必须要佩戴香囊以表敬意。”这时的香囊具备一定意义的礼仪功能。 屈原的《离骚》中也有记载:“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这里的“佩帏”即香囊。当时人们佩戴香囊有表达修身自洁之意,不仅仅表现在外在形象,更表现在内在品性修养方面。 2 正式出现 “香囊”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明确记载香囊一词。魏晋时期,《晋书·舆服志》记:“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 当时所用香料主要有茅香、花椒、辛夷、高良姜、杜衡、藁本等,或单用或多种香料合用。 3 鼎盛时期 随着人们对香囊喜爱的加深,香囊材质和精美程度,不断升级。 唐朝,香囊最鼎盛的时期。 由于当时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西方许多的优质香料传入中原。唐朝大量的药师及佛家道家人士专门研究香料的性能及作用,制作出的配方品种众多,可以满足民间和贵族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认知中,香囊基本都是用布料做成的。但在唐朝,金银材质制作的香囊体现了文化的进步与传承。 唐代镂空金香囊成都博物馆藏 金银制的香囊不仅具备传统香囊的功能,还能结合熏香炉燃烧香料。唐朝香囊标志着香囊文化的一大创新。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是从一枚银香囊开始的,美人香消玉损,那枚她佩戴了一生的银制香囊,却永久地留在世上。 “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唐代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杨贵妃) 宋朝,是香囊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宋代,中国古代审美的顶峰,香囊形制也更加多样化,造型更精美、纹饰更考究,比唐朝也更加丰富。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描写盛装的丽人时,更是说道:“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极为迷人。 与前代相比,宋朝香囊标识身份礼制观念逐渐淡化,总体文化趋于平民化。到明清时,人们对香囊的喜爱之情更加高涨,因此在各种小说传记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香囊的记载,其中代表作则是《香囊记》,还有大众所熟知的《红楼梦》。 |GUIDE| 香囊的日常应用 医药典籍中记载的香包多选用具有芳香开窍、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中草药,常用的有艾叶、菖蒲、苍术、高良姜、丁香、山柰、白芷、陈皮、吴茱萸、金银花、川芎、香附、辛夷等,可根据不同用途选择调配。 中药香囊不仅可以驱虫安神、除秽化浊,还能抑菌防感、调节免疫,推荐几款日常防护“锦囊妙药”,赶紧收藏起来! 1芳香防感囊:治疗感冒 组成:白芷、藿香、佩兰、山奈、薄荷、荆芥、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紫苏、桂枝各10个g。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干燥、粉碎,用纱布包裹,放入香囊袋中,随身佩戴或放置在枕头上。 2艾香驱蚊囊:驱蚊防感 组成:艾叶、丁香、石菖蒲、苏叶、藿香、白芷、金银花、薄荷10g。 用法:以上诸药洗净、干燥、粉碎,药末用纱布包好放入香囊袋,随身佩戴或置于枕边。 3新香安神囊:治疗失眠 组成:合欢花、干柠檬、远志各2g,金盏菊、百合各7朵g。 用法:以上诸药洗净、干燥、粉碎,药末用纱布包好放入香囊袋,随身佩戴或置于枕边。 4治疗慢性鼻炎 组成:辛夷15g,苍耳子10g,薄荷10g。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干燥、粉碎,用纱布包裹,放入香囊袋中,随身佩戴或放在枕头上。 5清香醒神囊:治疗嗜睡健忘 成分:石菖蒲、佩兰、茉莉花、冰片5g。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干燥、粉碎,用纱布包裹,放入香囊袋中,随身佩戴,每周更换药物,连续佩戴4周。 香囊,是装载着上千年的低调奢华,这小小的香囊不仅是古代男女间的定情信物,又寓意着祝福。 每一个香囊背后, 都代表着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 每一个香囊背后, 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得益于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国风国潮热浪再次来袭,香囊以其承载的中华文化之美、当代创新之美,掀起了属于它自己的潮流。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字,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文化故事,真正开始学会去享受自然的馈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红利。 来源:图片收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使用不当或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热爱科学,相信科技创造未来的朋友都在这儿 长按识别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naia.com/snzz/1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