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UMN

、IN、MIDSUMMER、

《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NO.1立秋节气介绍

今年的立秋时间是在8月7日09:06:0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NO.2立秋天气气候

膀胱经刮痧

一年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一个季节的开始。在四立之中,立秋所代表的换季最容易被人忽视。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所以现阶段正是暑湿两个邪魔猖獗的时候,您一定要积极做好清热排湿的功课。——刮痧膀胱经

刮痧方法:先中间,后两边,先刮脊柱,在刮脊柱两边,一边一边的刮透再换另一边;

tips:刮痧后4小时内不要碰水,不吹风、不受寒。

NO.3立秋节气三候

立秋

三候

在古代,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有“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的说法。

意义:

“一候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降”,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NO.4立秋的传统习俗

立秋

习俗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也称为“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其实在入秋时节多吃果蔬,也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秋天到来,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

立秋时节,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人们“秋忙”的身影,农家小院晒满了谷物、辣椒等农作物,呈现出诗一般的“晒秋”景象。

现在,全国不少地方的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更是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NO.5立秋节气保养

先排

”湿毒“

再进补

虽然天还那么热,但从第一片梧桐叶子落下开始,天地间阴阳的变化已经悄悄转换了形势。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阴阳之气由夏长转为秋收,由浮转为降,人体气血亦同,要开始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了。

经过一个夏天的闷热潮湿,身体内积聚了很多湿气、热毒,有些会变作湿疹、口疮、痘痘发出来,这些都是体内湿热重的表现。

在这一年一度的进补之前,需要先清除暑热在体内留下的湿气、火毒,不然硬补是补不进去的,只能越补火越大。所以立秋头一件事情就是排毒!

NO.6立秋排毒汤

鱼腥

草炖

秋梨

:

鱼腥草一大把(干、鲜都可以),梨一个、冰糖适量

1.梨切大块,去核,锅中先放水炖梨。

2.梨炖软之后,别把冰糖放进去。

3.加入鱼腥草,大火煮开以后,等两分钟,马上关火。

4.把汤、梨盛出来就可以吃了。

:

煮过的鱼腥草不要倒掉,下次煮梨还可以用,一共可以煮三次。鱼腥草加梨、冰糖一起炖,既能清热,又能滋阴,最适合立秋时节喝。而且没有了鱼腥草的怪味道,当小甜品吃都不错呢。

:

鱼腥草也叫折耳根,是天然的消炎药。有些人感冒往往也拖上好长一段时间不能断根,咳嗽不止。这是身体内的湿热余毒没有清除的关系,也就是炎症未消。

这时候可以买些鱼腥草煮水当茶喝,连续喝上两周,彻底清除体内湿热,你会发现,身体原本的一些小炎症也会跟着不见了。

/防疫方子大汇集/

德尔塔,我们这次不怕你!我们有办法!

中医诊断这次的德尔塔为暑(或热)湿疫,核心病机为暑湿袭表,疫毒侵肺。治疗应以清暑化湿、宣肺解毒、化痰止咳为主,扭转截断,避免轻重。

关于这次的德尔塔病毒,作为中医爱好者的我有点小小见解:暑+湿+热+外感。

《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几乎可以概括所有中医治疗理念和养生观念。那么最好的预防方案是打破身体的湿热格局,就算外感了,也不会中招。

比如:

红豆薏仁茯苓汤煮起来(祛湿)

乌梅+陈皮+甘草+山楂方的酸梅汤煮起来(理气和中)

食疗:冬瓜+莲子心+猪肉炖汤!

干姜+红枣+甘草茶饮泡起来啊!

中成药:甘露消毒饮,玉屏风,连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备好!

预防新冠广东版的中药方

清热解润肺祛湿

粤抗一号:用于预防新冠肺炎,提高抵抗力;

清热解毒、润肺祛湿;

:五指毛桃20g,薏苡仁20g,茯苓15g,火炭母15g,苍术6g,藿香6g,甘草6g。

:12岁以上人群:共煎煮30分钟,食用方法饭后40分钟,分为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服用6天。6-12岁儿童服用成人用量的一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使用。#新冠防疫#新冠肺炎

该居家预防方选用的是广州老百姓家喻户晓、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避免攻下、峻猛、有毒或动物药,药味精简、药量比治疗量稍轻。

四川发布的抗疫方子

(一)普通人群

主要组成:芦根30g金银花10g荷叶10g牛蒡子10g薄荷10g(后下)炒白术10g藿香10g(后下)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非后下药先煎煮5分钟加入后下药,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5分钟,连续熬2次,将2次所熬药液混匀约ml,每次约ml,一日3次,一日一剂。

(二)体弱人群

主要组成:黄芪15g防风10g金银花10g荷叶10g薄荷10g(后下)藿香10g(后下)炒白术10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非后下药先煎煮5分钟加入后下药,煮沸后改用小火继续煮5分钟,连续熬2次,将2次所熬药液混匀约ml,每次约ml,一日3次,一日一剂。

(三)儿童预防

主要组成:金银花5g菊花5g薄荷5g芦根10g藿香5g(后下)炒白术5g

煎服方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非后下药先煎煮5分钟加入后下药,煎至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一日一剂,每剂根据年龄大小每天服50~ml。

推荐中成药:抗病毒颗粒、小儿豉翘颗粒。

上述预防处方可按比例加大剂量熬成大锅汤根据年龄大小酌情服用。

二、居家防护建议

(一)清新空气

1.熏蒸处方:艾叶10g石菖蒲10g连翘10g金银花15g薄荷15g

使用方法:加水0ml,泡10分钟,小火慢煮30分钟,浓缩药液ml。使用时在室内进行,将熏蒸方药液加入洗净的家用空气加湿器中通电熏蒸或者在锅中持续蒸煮挥发,每天1-2次。

2.香囊处方:藿香10g薄荷10g山奈10g苍术10g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装于布袋中,挂于室内,或随身佩戴,具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效,以预防疫病。孕妇及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等)者不建议使用。

郑州发布中药预防方

8月2日,郑州市新冠肺炎中医专家技术指导组依据河南省卫健委公布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拟制了中医药预防方,具体方药为:

(一)成人用药

生黄芪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藿香10克,生薏仁15克,茯苓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陈皮10克,贯众10克。

每日一付,水煎,早晚两次饭后约一小时温服,每次毫升,连服4~5天。孕妇慎用。

(二)儿童用药

藿香6克,生薏仁10克,苍术3克,金银花6克,贯众3克,神曲10克,陈皮3克,槟榔6克。

每日一付,水煎--ml,每日分三次温服,可加入白糖或者蜂蜜等调味品。一岁以下患儿酌减。或用免煎颗粒,每日2次冲服,连服4~5天。

湖南中医附一院专家组推荐中药方

时行感冒1号方:预防用药

适应人群:易感人群(素体体虚)及高危人群(包括一线医务人员及有接触史的人员)

功效: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药物组成:黄芪15g桂枝3g白芍10g苍术6g防风10g葛根15g干姜3g甘草10g大枣10g银花15g

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早晚各1次,连用3天。

时行感冒2号方:轻症治疗

适应人群:密切接触者,时行感冒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或寒热不明显,或伴有干咳、乏力等症状者。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药物组成:银花30g连翘10g桑叶10g菊花10g桔梗10g牛蒡子10g竹叶5g芦根30g薄荷3g甘草10g

煎服方法:第1、2日可每日1~2剂,水煎,分3~4次服用,之后可视病情改善,予每日1剂,每日分2次服用。

时行感冒3号方:中重症治疗

适应人群:疾病进展期,体温≥38.5℃,或伴恶寒、身痛、无汗,或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状者。

功效:解表清里,燥湿化痰

药物组成:炙麻黄10g杏仁10g白术10g苍术10g生石膏30g防风10g贯众10g甘草10g

煎服方法:第1、2日可每日1~2剂,水煎,分3~4次服用,之后可视病情改善,予每日1剂,每日分2次服用。

湖北省最新防疫中医药

药物预防:

1.普通人群

生黄芪15g、炒白术9g、防风9g、金银花9g、贯众6g、佩兰6g、陈皮6g、芦根9g。

服用7至14天。

2.隔离人群

生黄芪15g、炒白术9g、防风9g、金银花9g、贯众6g、佩兰6g、陈皮6g、芦根9g、大黄1g、姜黄6g。

服用14天。

3.儿童预防

陈皮6g、炒白术6g、金银花6g、板蓝根3g、藿香3g、芦根6g、苏梗6g。

服用7至14天。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承,是一套独立于西方医学的医学理论体系,从去年武汉疫情暴发至今,无论在预防还是在救治确诊患者及出院康复中,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力挽狂澜的作用。这次的中药介入,让中医药预防填补疫苗预防的不足,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愿国之精粹越走越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就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naia.com/snxz/1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