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粉儿

作者:马鹏彪

在外漂泊久了,对于家乡的记忆会慢慢变淡,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最难以忘却的却是母亲的梁粉儿。

对于生活在大西北的人来说,凉粉儿绝对是最普通的一种家常小吃,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小乡村,如果没有凉粉儿摊,那个地方,便算是失去了灵魂。

记得小时候,每年夏天母亲都会动手做凉粉儿。其实在我的家乡,大多数人家都会在夏日农闲时做凉粉的,一为解馋,二为去暑。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顿美味的凉粉儿,真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母亲做的时候,我会跟在旁边打下手,其实更多的是添乱。当时做凉粉的原料是荞麦,首先要用碾子把荞麦碾碎,去掉外壳后,把里面的荞麦仁泡在水里,直到泡透,这需要三四个小时,一般都是上午泡,下午才做。

只见母亲把泡好的荞麦仁捞出来,放在案板上,用一个特制的坚硬的像擀面杖的东西挤压,要很用力才能压碎成汁儿,这个过程单调而漫长,还很费力,母亲一把一把的把荞麦仁抓到案板上,用力去挤压,压碎一些,再抓一些,周而复始。因为人多,用的量也多,但母亲毫无怨言,只是一刻不停的用力去压,不一会儿,母亲的脸上会渗出一粒粒的汗珠儿,这时候我就可以发挥作用了,那就是站在母亲的旁边给给她扇扇子,让她凉快一些。

母亲把泡好的荞麦仁全部压细成汁儿,过滤掉杂质,然后在灶头上生火,往大锅里倒上水,当水快要烧开的时候,把荞麦汁儿倒进去,用一根长擀面杖不停地搅动,火要适当压小,但搅动要一直持续,锅里的荞麦汁儿,在慢慢地变稠,黏度也增大,搅动起来很费力,我也曾试过,十几岁的我,搅起来很费劲,搅不了几下,胳膊便酸了,搅不动了,但母亲却似乎毫不费力,边搅还边念叨,凉粉儿要的好,三百六十搅。还说什么必须朝一个方向搅,那样做出来的凉粉儿才好吃,但我曾偷偷的反方向搅过,后来也没觉得不好吃。

大概半个多小时,凉粉儿便熟了,母亲就会把凉粉儿盛到大一点的搪瓷盆里,放在凉快的地方,让它变凉,刚做出来的凉粉,软软的是通透的亮,看着让人直流口水,等的过程很煎熬,看着晶莹剔透的凉粉儿却不能吃,咽口水的,应该不止我一个,调皮的我会时不时的用手偷偷摸一下,看是不是凉了。

等到凉粉完全变凉,也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了,这时候母亲会拿出精心调制的料汁儿,料汁儿是母亲精心做的,辣子、大蒜都是自家种的,把拍细的蒜末和辣子面用热油一浇,然后再加点醋和食盐,当然还有用草果和茴香等调料煮的水,增加香味,味精和酱油基本上属于奢侈品,普通人家是没有的。

母亲把凉粉用菜刀切成大小均匀的块条状,装入盘子,浇上料汁儿,每人一份,吃的那叫一个带劲儿,一个字爽。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母亲疲倦的脸上才会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很多年过去了,我也在外漂泊了很多年,虽然每年都回家看望母亲。母亲的身子还算硬朗,但是却再也做不动凉粉儿了。这些年我也去过很多地方,也吃过各地的凉粉儿,但似乎哪儿的凉粉也没有母亲做的好吃。

也许母亲做的凉粉儿里渗入了爱的味道。

完作者简介

作者:马鹏彪,甘肃宕昌人士,年龄已过不惑,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为了梦想,远离家乡,在南疆农村学校教书育人,希望能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微薄之力,忙中偷闲,在文字的组合中修身养性,常有文章散发于各网络平台,热爱生活,喜欢文字!

往期回顾

?《魏束存长篇散文——母校情缘》

?《横刀立马壮征程》

?《留住老街》

?《梦回军营》

?《和村里的贫困户交谈》

?《想你一年又一年》

?《寒露,欢迎你》

?《时间之河(散文)》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组诗)》

?《中秋的思念》

?《三代人三个兵一家人一颗心》

?《莫姬作品专辑》

征稿说明

征稿内容只限诗歌,散文,随笔,必须为作者原创首发。

稿件内容要遵守国家法律,不射影政治,不传播迷信。

赞赏达到15元以上的作品,超过部分全部归作者,另对阅读量在以上作者,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naia.com/snsj/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