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桑葉

今天來和大家介紹一味秋天採摘的藥食——桑葉。桑葉又常稱作霜桑葉,霜降前後經霜打過的桑葉更具效果。桑葉入藥的歷史源遠流長。

大家都知道,相傳黃帝的元妃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自此種桑養蠶一直是中國社會重要的農業支柱。

△蠶絲

桑樹在古代也是很重要的生產資料,諸葛亮曾經向後主寫道:“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可見桑樹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所以桑葉也自然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藥物。對於桑葉的認識厚朴和目前主流認識存在分歧。

《神農本草經》云:桑根白皮,味甘,寒。主傷中,五勞六極,贏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葉,主除寒熱出汗。

《本草綱目》云:桑葉乃手、足陽明之藥,治勞熱咳嗽,明目長髪,止消渴。

目前總說桑葉味苦甘寒,其實這個是說的桑根白皮,而我們更傾向與認為桑葉是性涼味酸的。桑葉能夠斂汗、止咳、補肺氣、生髪、平抑肝火,這些都是酸寒藥的特質。

△桑樹

《夷堅志》記載:嚴州山寺一位游僧,盜汗20年,每次早起都發現被褥盡濕,後來在當地人的推薦下,每天用霜桑葉沖服,三日之內便止住了盜汗,這也是桑葉酸寒收斂皮膚腠理的緣故。《本草經》中說“主寒熱出汗”,意思也是止虛汗,而後世被誤解為是發汗。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桑葉常見於桑菊飲等治療外感的方劑中,所以往往容易誤認為是個解表藥。也常常容易被人誤用。

桑葉以其酸涼的特性,能夠涼補肺氣,平抑肝火。平時的應用相對較多,比如,用桑葉熏洗外用即可治療迎風流淚、目赤紅腫,配合地榆槐花可以治療痔瘡。研末外敷又可以治療癰疽瘡傷不收,熱毒紅腫等問題。煎水內服可治療吐血、盜汗、氣短、煩渴等問題。

《本草備要》中記載過一個方子叫作扶桑丸,就是用桑葉黑芝麻等份做成丸藥,能夠烏須明目,其實原理上就是肺主皮毛,用桑葉補肺氣、加上黑芝麻填精益髓。大家平時食療的話可以之用桑葉煮粥煮湯去沖黑芝麻糊,效果類似。除此之外,鮮桑葉涼拌炒菜、干桑葉代茶飲,或者和入面中煮粥做麵點都是不錯的方法。

△桑葉卷

最後再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徐老師曾經接診過一位患者,其病久治不愈,腹部鬱結久久化不開,問其生活習慣,也不吃水果、牛奶、綠茶這些寒涼生痰濕淤血的食物。直到有一次患者不經意提起,她一直堅持喝桑葉水,因為她聽說現代研究認為桑葉又降壓、降血脂、血糖、膽固醇的作用,還能夠抑菌、抗衰老、抗疲勞的作用,這麼多神奇功效,當然要天天喝啊。徐老師告訴她之所以久病不愈就是因為桑葉惹的禍,在停服桑葉水后,針刺中藥也隨之開始奏效了。

所以物無美惡,中醫營養學看待人體的角度是虛實寒熱,看待食物的角度是四氣五味,脫離開這單談什麼食物功效都失之偏頗。在中醫看來,桑葉再好也要給適合的人用。

桑葉單用的話適合純虛無邪,兼有虛熱的人,才能達到上述那些效果。酸味的東西都有收斂止血的效果,所以痰濕淤血重的人不適用,如果是脾胃肺肝有實寒癥,腹部寒涼,肚子里一對結塊的人,萬萬不可單用,即便使用也是放在方劑中,和其他的中藥配合在一起。

-END-

星辰

藥食同源往期文章鏈接

丁香

胡椒

八角茴香

小茴香

肉桂

肉豆蔻

山奈

砂仁

刀豆

薑黃

蓽茇

花椒

草果、草豆蔻

芫荽

佛手

紫蘇葉

薄荷

荊芥

藿香

内容转载自







































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naia.com/sncz/715.html